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企业新闻 >> 电磁加热设备构成原理
电磁加热设备构成原理
作者: 广东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9-13 09:54:12 浏览量:11【 小 中 大 】
电磁加热设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:
将工频交流电(220V/380V,50Hz)转化为高频交流电(一般在几kHz至数百kHz)。
通过整流、滤波、逆变等环节,为线圈提供高频电流。
常见控制核心有IGBT模块或MOSFET等功率器件。
由铜管或铜排绕制而成,内部通入冷却水防止过热。
线圈本身不发热,而是在通入高频电流后产生交变磁场。
工件置于磁场中,感应出涡流实现自身加热。
工件作为次级回路,涡流在其内部流动,因电阻效应转化为热量。
不同材质(金属磁导率、导电率不同)会影响加热效率与深度。
感应加热系统中功率电子元件和线圈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。
通常采用水冷循环系统(冷却塔/冷水机+循环泵),保证设备稳定运行。
包括温度传感器、功率调节器、PLC控制器、显示与报警系统。
实现温度设定、功率调节、时间控制、过流/过压保护等功能。
电磁加热的基本原理是 电磁感应 + 涡流发热效应,具体过程如下:
产生交变磁场
电源系统输出高频交流电流,通过感应线圈流动。
线圈周围形成高频交变磁场。
涡流效应
金属工件放入磁场中,磁场变化切割工件,工件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。
由于工件本身导电性,感应电流(涡流)在其内部流动。
电磁加热设备在食品设备中的应用
焦耳热效应
金属工件的电阻会使涡流转化为热量。
热量从工件表层向内部传递,使其整体温度升高。
集肤效应
高频电流在导体中趋向于表面流动,称为“集肤效应”。
高频越高,电流集中在工件表层,适合表面淬火、焊接等。
低频则加热深度较大,适合整体加热、熔炼等。
非接触加热:线圈与工件无直接接触,避免污染与损伤。
加热速度快:能量直接在工件内部转化为热能,效率高。
温度可控:可通过功率调节与温度反馈实现精确控制。
节能环保:无明火、无烟尘,电能利用率可达90%以上。
应用广泛:可用于金属熔炼、热处理、焊接、热装、管道加热、蒸汽发生等领域。
总结:
电磁加热设备的核心构成是 电源逆变器 + 感应线圈 + 冷却系统 + 控制系统,其原理是利用 高频交变磁场在金属工件中产生涡流,从而直接发热。这种方式不仅高效节能,而且加热均匀、可控性强,因此在工业加热、节能改造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。